详情

回忆我的父亲!

原创风情 12367阅读
花瓣雨鲜花
花瓣雨鲜花Lv.3楼主+关注
2017-05-17 09:02 来自河南
公元2014年清明,在这举国祭奠亲人的日子内,我突发奇想,我是不是也该写点什么祭奠一下亲人,一气呵成写下了该文,算是家族励志篇吧。

公元1929年,即民国18年,熟读中国近代史的朋友们,应该清楚当时中国的局势,新军阀混战,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民不聊生,用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来形容绝对不为过。就在这一年的冬天,我的父亲出生了,这是一个普通新生命的开始,父亲姐弟三个,我大姑是聋哑人,听父亲后来讲,她下落不明,我二姑是童养媳,二姑父为了逃避国民党抓壮丁,刺瞎了双眼,他们二老一生未生育,后来父亲考虑到他们没儿没女可怜,就把我三哥过继过去,为他们养老送终。父亲排行最小,3岁时,即1931年,也就是中原大战爆发的第二年,河南-作为大战的主战场,你使劲想想,老百姓是咋活过来的,就在这一年,我爷爷去世,年仅37岁,也算是英年早逝吧,对于这样一个贫困潦倒的家庭来说,可谓雪上加霜。父亲听奶奶说,爷爷把稍微好一点的,容易消化的东西省给孩子们吃,自己吃燕麦,便秘而死的。燕麦,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,并不陌生,禾本科植物,照现在的营养学观点,是一种低糖,高能食品,但是,天天吃,吃多了,谁能受得了?奶奶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,孤苦伶仃,相依为命,生活的艰辛,可想而知,后来实在生活不下去了,嫁给了20多里开外的远门小叔子。星转斗移,父亲9岁时,迫于生计,给别人打帮工,附近有一个寨子,主人也姓周,叫周科,寨子的名字叫周科寨,一直沿用到今天,可见寨子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非同一般,算起来是父亲的爷字辈吧,到底是不是爷字辈,也无从考究,有奶便是娘嘛,姑且,我就管他叫太爷吧,毕竟,人家是俺家的大恩人,他家境殷实,买卖做的也不小,雇了不少伙计,有杀猪卖肉的,磨豆腐的,磨粉的,染布的,还有一部分种庄稼的,也许是出于同姓原因和怜悯之心吧,他收留了我父亲,逃过了随时有饿死可能的厄运,由于父亲比较小,当然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了,大冬天的光着脚丫子,在水塘的冰面上撵鸭子回家下蛋,父亲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病根,应该是那时候落下的,听起来有点遭虐待的味道吧,可是,你设身处地的想一想,能够收留你,已经算够照顾的了,那时候父亲给人打帮工,是不开工钱的,能填饱肚皮,已经不错了。等我们长大后,父亲每每提起那些事,还是非常感激人家的,刻骨铭心啊,一口一个俺大爷的叫着,虽然他没有文化,不善于语言表达,但是,字里行间流露出曾经的辛酸,抹不去的记忆和人间真情。这些经历锤炼了他的意志,培养了他坚韧不屈性格,吃苦耐劳的精神,也为后来他在极其困难时期,养育一帮儿女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有人说逆境出人才,信不信由你,反正我是信了。父亲虽说没有文化,连最起码的1,2,3,4,5,6,7洋码数字都写不好,以至于后来当生产队队长,每次签字都是盖个私章,但是,他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,是无人能及的。

公元1949年,历史翻看了崭新的一页,新中国成立了,国人无不为之欢呼雀跃,这一年,父亲和母亲结婚了,算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,有了家庭的温暖,紧接着是大哥的出生,也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,各个方面表现很优秀,得到了左邻右舍的认可,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,父母一生育有五儿一女,我排行老幺,6个孩子要上学要吃饭啊,人口少的家庭,可能无法体会到人口大家庭生活的艰辛,就像现在一样,国家为什么放宽生育政策,连公务员都能生二胎了,究其原因,就是国家整体生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国人倍感经济压力巨大,从婴儿呱呱坠地算起,幼儿园,小学,初中,高中,以至于后来的高等教育,作为父母的,要投入多大的精力和财力,饱汉是很难体会到饿汉饥的。父亲虽说没有读过书,但是,他对子女的教育上,绝对是高标准严要求,从来没有丝毫的懈怠,一直鼓励我们要上学,虽然‘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,穷书富武’之类的古训,他表达不出来,可是,被他简化了,就是‘穷人读书做官’,可见他的高瞻远瞩。

公元1985年,对于我们家来说,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,母亲因肝癌去世,你想想,一个家庭没有了主妇,那是什么概念,等于塌了半个天,这一年我刚好读小学5年级,几个哥哥成家后都相继分出去了,剩下的老的老小的小,家境再一次没落,可是父亲并没有因此而垮下,毅然坚强的撑着家,教我如何洗衣,如何做一些能干的动的农活,让我养成勤劳的习惯,紧接着,姐姐也出嫁了,家里面就剩下我爷俩了。1990年夏天,我考取了我们县最好的高中-固始县高级中学农村班,也就是现在的慈济高中,可是,这一喜讯,并没给父亲带来多大的欣慰,当时,我真是无法理解,埋怨过他好长时间。如今,我也步入而立之年,现在看来,可见父亲一辈子养育一帮儿女,身心有多么的憔悴,付出的太大太多,对于我考高中这件事,可能他感觉经济压力更大,毕竟人老了,种地种不动了,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,农民嘛,就是土里刨食,不种庄稼,吃啥,喝啥,拿什么供孩子上学?1991年春天,我带着今生最大的遗憾,高一辍学回家务农,次年结婚,陪在父亲身边种地,接着,我们第一个孩子周亮出生,一家4口生活的还算其乐融融,生活也有了点起色,家境也改变了不少,原来陈旧的茅草房也换成了平房,父亲的眼角眉梢也露出了笑容。

公元1999年,春节过后,迫于计划生育的压力,我也加入了打工大潮,踏上北上的列车,只身来到了北京,北京是一个人人憧憬的城市,天子脚下,四方之地嘛。但是,要想在北京有一席之地,也确实不易。这时候的父亲就一个人在家生活,孤苦伶仃,我也没有要抛弃他的意思,毕竟为了生计。次年我回家了一次,父亲把我送出好远,依依不舍的心情,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,我走出好远后,再回过头来看父亲,他依然原地未动,也许当时我确实年轻,很难体味父亲这细微的举动。俗话说,养儿才知父母恩,【父亲】【母亲】这两首歌的歌词写的太经典了,可是,我们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?我在卖猪肉期间,也遇到了一些年轻的父母,经常说;‘买点肉馅给孩子包饺子吃’,我接腔了说‘就没听见说买肉馅给爹妈包饺子的’,我常常感叹,可怜天下父母心啊,父母付出的太多,我们给他们的回报又能有多少呢?劝年轻的朋友们,趁着你们父母健在,一定要好好弥补他们一下,一旦他们离开你,就算你官再大,再富有,也没有机会尽孝心了,也只能是永远永远的遗憾。

公元2001年,深秋的一个下午,远在北京的我突然接到电话,说是父亲摔伤了,但是,我有一种预感,这是不祥之兆,我们兄妹三人带着家属,连夜踏上回乡的列车,等我们到家,父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,我们没能跟他说上最后的一句话,他安详的躺在正堂的地面草铺上,二哥,三哥他们守候在病榻前,哭的跟泪人似的,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我实在是欲哭无泪,因为我无法接受这个现实,因为父亲的离世太突然了,始终认为这不是事实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总希望奇迹能够出现,父亲终年73岁,按照农村说法,73和84,是好多老年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坎,可惜,他老人家没能迈过这道坎。
父亲虽然离我们远去了,但是,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,他的谆谆教诲,我时刻牢记,不敢有半点的马虎,力争把家族好的传统发扬光大,我也是一个3个孩子的父亲,在教育下一代问题上,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,总希望他们有出息,将来学业有成,光宗耀祖,这样的话,列祖列宗也会含笑九泉的,今年,四哥的儿子,以优异的成绩考上985大学研究生,我给了高度的评价,‘开家族之先河’,最起码给下面的几个男丁是个提振吧。

公元2014年清明节于北京 作者 周治东
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
3
5
10
15
20
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

可能感兴趣

没有任何回帖,回复抢沙发~
3 4
城市通